在西周时期,社会等级制度已然完善,且这一制度在服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服饰涵盖了衣裳、冠冕、鞋履以及各类饰品等多个方面。今日,让我们一同探寻周朝礼服中的瑰宝——冕服。
冕服,作为冠服体系中的一员,与民间服饰截然不同,承载着宫廷的尊贵与权威,在中国传统服饰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冕服乃是天子、皇太子及诸侯王的专属服饰,且仅在特定隆重场合穿着。
冕服由冠、衮、黻、舄、衡等诸多部件构成。
图源网络
冕服之冠,由冕板与冕旒组合而成。那长长的冕板横于头顶,宽大而醒目,使头部更具视觉冲击力。而冕板两侧,则悬挂着由五彩丝线串连五彩玉石制成的冕旒,飘逸而庄重。
冕旒垂落于肩头,行走间摇曳生姿,彰显着权力与威严。
再来说说冕服的衮部分,即上衣与下裳。在周朝,服饰颜色与等级制度紧密相连。早期染织技术尚不发达,颜色种类有限,但已存在颜色等级观念。西周时期,随着经济与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,服饰颜色等级划分更为详尽。
展开剩余45%古人将颜色划分为正色与间色两大类。正色,又称五色,包括赤、青、黄、白、黑五种,代表大自然之色,象征纯洁与高贵。间色则是五色混合而成,地位相对较低。
《国语·周语》有云:“五味实气,五色精心。”五色被视为净化心灵之色,与君子品格相得益彰,故有“正色贵而间色贱”之说。
冕服遵循这一原则,上衣采用正色,下裳则为间色,如郑玄所言:“冕服玄上纁下。”
舄为双层鞋底的礼服鞋,与单层鞋底的屦相区别。在吉庆之时,天子和诸侯皆会穿上赤、白、黑三色的舄。
衡,即横笄,乃固定发髻之用。天子多用玉笄,诸侯则选用类似玉石的石笄。
冕服自黄帝时代起源,作为吉服,专为祭祀之用,蕴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。其演变历程与图腾、巫术文化紧密相连。
在原始仪式中,“巫”作为主体,通过纹身获得图腾神的力量。纹身逐渐演变为画身、假面,最终发展为冕服。冕服上的图腾仍体现了古人对“神性”的崇拜。
随着社会的演进,原始仪式从氏族祭祀演变为帝王朝廷主持,冕服也应运而生。
发布于:四川省